行业新闻

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从定义上来看,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界定与企业的相似,但在固定资产分类与核算方面,就存在很大差异。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是分为六类,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这种分类方式,直接是与事业单位的管理与运作相关的,符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为了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通常采用双分录的形式。
所谓的双分录形式就是说,购置固定资产时发生的支出,在实际支付购买价款时确认为当期支出或减少专用基金中的修购基金,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原值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逐期减少固定资产相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处置固定资产时,也是相应减少非流动资产基金。那么,具体来说,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应当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呢?
1、增加固定资产时,相应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按照固定资产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另外按照实际支出的金额,借记“事业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
2、如果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那么计提折旧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3、事业单位处置固定资产时,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即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与相关累计折旧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等报经批准处置时,将相关的非流动资产基金账面余额也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收入、损失及费用等,均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
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与企业的大不相同,我们遇到时一定要分清楚、弄明白,避免与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混淆出错。
                                                                                                                                  深圳泓信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张桂珍
                                                                                                                         2013.12.18